03 - 8736 8277 / 012 - 223 6176 chkindi@gmail.com

☘️自学很简单,其实就是不断习得、积累、研究、打磨、升级那些概念和方法论。

进一步来看,

自学能力是靠积累增强的。

开始自学的人,将越学越快。

☘️自学的人好比给自己的脑子开了个黑洞,刚开始看不出来,因为那黑洞的质量太小,乃至于跟没有一样;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黑洞的质量逐步积累,渐渐地,另外一个现象终究会产生 —— 很多知识就好像是“不由自主”地飞进他们的脑子里。

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?善于自学的人,最终会形成一个重要的能力:

☘⭐️⭐️️融会贯通⭐️⭐️☘️

而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?

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

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“意外的连接” —— 即,所谓的融会贯通。

善于自学的人,时时刻刻都在学习、在思考,

这极大地增加了他们

☘️“偶然”发现什么、

☘️“突然”想到什么、

☘️“忽然”就得到了什么新结论诸如此类的概率……

对他们来说,

即便是“偶然”,也是更为高频的“偶然”,

☘️进步、持续进步、大幅度进步,对他们来说是斜率更大的必然线条。

☘️☘️那只苹果掉下来的时候,正好被牛顿看到,而后那一瞬间牛顿的“顿悟”,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——

☘️☘️掉下来的是不是苹果根本不重要,有没有那只苹果也不重要,迟早而已的事情,因为牛顿早晚会在某一时刻看到其他的什么东西,“突然”想到早晚该想到的东西。

☘️☘️不仅如此,善于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善于学习,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,因为在一个知识点上的感悟,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另外一个知识点上发挥效用。

⭐️⭐️⭐️知识点(概念与方法论)就好像是有生命的东西一样,它们自己会发酵,它们自己会相互连接,它们自己会相互碰撞,进而产生出更多有生命的东西。

❤️❤️学习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必然产生惊喜(意外的好运,Serendipity)的日常活动。

并且,那些伴随着惊喜的幸福感(多巴胺分泌)就是一直在持续增长。

刚开始并不明显,到了后来,就完全不一样了,你自己就是自己的灵魂的工程师。

☘️你就真的像个工程师一样,

在塑造自己的灵魂,

常常要花很长时间“发呆” ——

用自己的灵魂思考自己的灵魂

⭕️还缺什么?

⭕️还需要什么?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?

⭕️活着需要弥补……

然后,动用自己的灵魂的所有能量去做该做的事情…

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🍀

此外,自学这事儿,

⭐️⭐️⭐️方法并不首要,

首要的是态度。

☘️所有讨厌学习、抗拒学习,最终彻底放弃学习的人,都是因为学习这事儿对他们来说,从来都不是为自己做的事情。

他们从来都是“为了别人学习”,比如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,或者为了保持面子的需求 —— 反正不是为了自己进步的需求。

不为自己做的事儿,做久是不大可能的 ,于是,自然而然产生讨厌,产生抗拒,自然最终能放弃就马上放弃。

所以最终,离开学校之后,到了工作岗位上,绝大多数人都不是 给自己打工 ,而是 给别人打工 …… 这只不过是在延续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而已。

☘️有个现象,人们经常看到,就是:

* 有些在学校里成绩一般的人步入社会之后却最终成就很大;

* 同时,还有很多在学校里成绩很好的,后来却泯然众人矣……

☘️☘️遇到一个普遍的现象,而后对其做出正确的分析,得到正确的结论,

是一个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的重要表现和进一步成长的前提。

遇到上面提到的现象,人们普遍对其的解释是完全不经分析、禁不住推敲的:

…… 这就证明上学没什么用麽!

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

真正靠谱的解释是这样的:

人无非分为两种:

* 有一类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自己而做,即便在某件事儿上做得并不好;

* 另一类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别人而做,即便在某件事儿上做的还不错;

在这样的理解下,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出“上学其实没什么用”的结论的。

☘️☘️☘️在这一点上,人与人之间开始分化,为自己而努力的人逐步变成所谓的精英,为别人对付事儿的人逐步变成所谓的庸众。

💪💪💪是啊,为自己做事儿,就肯定更努力啊!

❌为别人做事儿就自然而然地应付了事么!

☘️☘️如果你想创业找个靠谱合伙人,那么请注意两个根基:

* 远离那些“表现型”选手 ,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“进取型”选手。

*

* 远离那些应付了事的人 ,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“把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做”的人。

其实这两个根基是同根生的特质。

☘️那些“表现型”选手,更在意的是自己当前的表现,别人对自己的看法;

☘️那些“进取型”选手,更在意的是自己当前的进步过程,更重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及其准确性,以便“明天会更好”。后者才可能成为“ 活在未来”的人。

⭐️“表现型”选手做事常常不是为了自己的进步 ,而是为了自己当下表现得多好,也就是说,为了获得更多的当时的认可。

这细微的差异,长期却造成天壤之别。

☘️对于“表现型”选手来说,外部的反馈,构成了全部的“回报”,决定了努力的成本。

家长多夸几句,就再多学一点点,以便继续被夸;

工资多涨一点,就尽量显得多做一点,否则多不划算啊!这是他们真实的念头。

⭐️⭐️⭐️“进取型”选手做事是为了自己的进步 ,做事的收获,最大的部分不是来自外部的奖励或者赞赏,最大的部分是自己的进步;

即便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,甚至外部只有忽视和鄙视的时候,收获依然清晰:无论如何都有一些哪怕看不着但确实体会得到的进步啊!

☘️☘️但这也确实是个非常隐蔽的陷阱:

* 明明是为了别人而活,却真切地感觉是“为了自己的利益”;

*

* 明明是为了自己而活,却最终不仅显得也确实是“大公无私”。

❌为什么要 直接远离第一种人 呢?

☘️首先是因为,他们的这种习惯,这种态度,实在是根深蒂固,他们几乎从刚开始“懂事儿”就已经这样了,基本上都是因为来自于父母的习惯与态度而不断加强。

☘️其次是因为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对每个结果的理解都会因此不同,进而进一步固化这种习惯与态度。

更重要的是,这是最底层的价值观,位于“操作系统”的核心位置,很难与不同的操作系统相互兼容。

尝试着改造他们是全无意义的,谁都做不到 —— 除非有一天他们自己意识到了,自己改,可说实话这希望也太渺茫了。

知识没办法随着基因遗传,智商也是这样。但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从出生的一刹那就开始(甚至有人认为胎教已经很重要)。

⭐️⭐️⭐️所以,如果你要找个终生伴侣的话,也请注意这两个根基,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你的孩子的未来 —— 其实与找创业合伙人是一样的道理。

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父母,过去的事儿就算了,

⭐️⭐️⭐️现在开始要把自己变成进取型选手,要把自己变成“为了自己的进步而努力的人”,否则,你的孩子注定成为庸众,对你来说,这个后果一定很严重。

以上部份文字摘自:李笑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