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 - 8736 8277 / 012 - 223 6176 chkindi@gmail.com
☘️家长应以怎样的心态,看待孩子们学习才艺课☘️

☘️家长应以怎样的心态,看待孩子们学习才艺课☘️

https://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20493-/?utm_source=Parenting.Line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cp-l1-editor-5020493-190819

专访雲門創辦人林懷民:让孩子学习一门才藝仅只是引子,不是終點動機是要讓孩子「得到經驗,能夠欣賞」,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。

2009.04.05 (更新 2019.08.01)

by 李佩芬 (親子天下雜誌)

雲門創辦人林懷民:才藝是引子,不是終點

台灣的兒童才藝教室密度極高,但放眼台灣的城市意象、國人普遍的美學素養,卻又往往令人搖頭。到底「兒童學才藝」出了什麼問題?為什麼孩子學了半天,卻培養不出喜愛藝術、鑑賞藝術的能力?

一直以來,台灣的父母都比較講究看得見、技術或考試性的東西。像我鄰居的小孩,只要開始拉琴,我就知道過兩天他得上提琴課;平常,我是很少聽到他拉琴的。

「就別讓他學了吧!」我建議。

「是孩子自己想繼續學的!」他父母這樣告訴我。

「但其實孩子自己並不愛啊!」我長期觀察後如此認為。

☘️孔子曾說「游於藝」。在當時認為「藝」是用來欣賞、品味的,不是功利的事。若因孩子學才藝,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,更從中得到樂趣,進而提升生活品質,我認為這是好的。所以我把「學才藝」這件事倒過來看,才藝是個「引子」,而不是「終點」。才藝班,是可以去上,但動機是要讓孩子「得到經驗,能夠欣賞」,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。

更精確點來說,我認為讓孩子上才藝班,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上課。比如說,孩子學小提琴,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,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,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,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。

家長千萬別讓自己、孩子與才藝的關係,只剩下「你今天練琴了沒?」「趕快去練琴!」若是這樣,孩子就不一定能學到什麼。

在雲門教室,最受歡迎的課程其實是親子課。我們請家長一起來跟著孩子上課,而不是派菲傭過來。真的!我們就真的遇過。我們告訴父母,除非自己有時間來,否則情願不要讓孩子上。因為,這中間很重要的是親子互動,有些父母在課程中甚至自己都哭了,他們說,自己跟孩子從來不曾感覺如此親近過。尤其,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,不管學什麼,我衷心認為家長一定要親身參與。

欣賞藝術,不是 Check 答案

在國外,我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孩子、甚至只是幼稚園的小小孩去看畫。

他們可以在一張畫前面坐一個小時,老師、孩子都不斷提問:「你看,這是什麼顏色?」「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?」「他們是什麼關係?」老師甚至連創作理念是什麼都完全不講,孩子只是用眼睛看、用腦去思考。

孩子們七嘴八舌,每個人都只看到部分,但把大家的意見加起來,就是整體。當孩子表達,就是觀念互相激盪的時候,這裡面沒有「對錯」,只有「感受」。我想等到孩子長大以後,再讓他自己去尋找潛藏於畫中的「知識」吧!

我們常認為藝術很崇高,接觸到的往往是藝術的技術或知識。在學校有藝術課程,課本也有很多內容,但最後卻變成一次又一次的考試:「米開朗基羅是哪一國人?」「誰是蒙娜麗莎的作者?」把藝術像一般學科般對待,是抹煞了藝術課。我們的教育,往往只是「Check先前的知識」;許多人在欣賞藝術時,也總是在尋找一個「很快得到的答案」,非常可惜。

常看到許多人到故宮看翠玉白菜,就是急著先去找那隻蚱蜢,找到了、看到了,就跑掉了。看范寬的「谿山行旅圖」也是如此,一到畫前就忙著先找那頭驢子,這麼大的一幅畫,花三分鐘把驢子找到後,立刻走人。

美感教育怎麼教,真的很重要。其實,到郊外去看天、看水、看樹、看花,都是美感教育!以看花為例,小孩子看一朵花,可以看上兩、三分鐘;但大人看花的反應,經常只停留在「這是玫瑰,紅的、很香、有刺」就沒有了。所以,我們的玫瑰花在情人節被丟來丟去,卻沒幾個人真正在看花。看花,是需要安靜的。

美感教育,體會靜思的精神

日本文化中,存在一種「靜思」的底蘊。每逢櫻花盛開時節,全家人會帶點食物出遊,在櫻花樹下坐上很久、很久,感覺季節時序的推移,這是很重要的。

許多孩子去才藝班,是學一門技術與知識;但家長經常忽略了,這些其實與真正的藝術,沒有太大關係。當孩子所學的東西,無法變成生活中的養分,反而成為另一種「工作、功課」時,就不好了。

每個孩子都是天才,許多家長也都認為自己孩子有大天才。但我想,即使是天才,也是需要「游於藝」的時間吧!

給家長的貼心提醒:

不妨把「學才藝」這件事倒過來看,才藝是個「引子」,而不是「終點」。送孩子去學東西,但父母卻沒有涉獵相關知識,把它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,是非常可惜的!

– – –

林懷民

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,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,1998年成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,透過「生活律動」、「少年武術」等系統性課程,讓孩子學習做自己身體的朋友,在動靜間開拓肢體的無限可能。曾獲國內十大傑出青年、紐約市政府文化局「亞洲藝術家終生成就獎」等多項獎項。

☘️洪蘭:. 父母不用害怕被孩子討厭,. 給孩子紀律. 反而會讓他更有安全感☘️

作者:洪蘭
發表日期:2017-09-01

☘️玩電玩、學自律☘️

⭐️一位當眼科醫生的學生來信說,他發現門診中,國小一年級學生近視的比例愈來愈高,他很憂心,問該怎麼辦?

⭐️電玩的確很吸引人,若是強迫不准玩,孩子一定會反彈。反彈無效時,他會騙你說,他去圖書館查資料.去同學家做功課,其實偷偷上網咖去玩。

⭐️親子諜對諜的結果,通常是兩敗俱傷,因為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道高一丈,魔在頭上」。同時,壞事做久了會成習慣,第一次騙父母時,心會不安,頭會低下,會覺得慚愧。

騙久了,習慣成自然,就可以臉不紅、氣不喘的眼睛直看著父母說謊了。所以寧可他在家裡玩,不可去網咖玩。

 ☘️與其禁止玩電玩,不如教會孩子紀律

要解決這個問題,唯一的方式是教會他紀律。有紀律,玩什麼都不是問題;沒有紀律,父母整天盯哨都沒有用。

⭐️管教孩子,溝通比強迫有效。歷代黃河犯濫時都是修堤,因為修堤比疏濬容易。結果黃河的河堤比開封城還高,一旦決堤,開封就整城淹在水裡,傷亡慘重。所以,疏導是唯一一勞永逸的方法,即便跟孩子溝通費時又費力,辛苦得很,但這是省不得的,父母要在孩子很崇拜你、很聽你話的時候,把紀律教好。

⭐️父母先要了解,並非所有的電玩都不好,只要不是色情暴力的,可以適度允許他玩。美國羅契斯特大學(Rochester University)的研究發現,電玩組比同年齡的非電玩組,視覺對比敏感度好50%。

⭐️為了確定這個敏感度是由打電玩而來,而不是電玩組孩子本來的對比視力就比較好,研究者把非電玩組的孩子再分為兩組,各自接受50小時的訓練,一組打的是有射擊瞄準動作的「決勝時刻」,另一組是完全沒有射擊動作的「The Sims 2」。

☘️結果,動作組的視覺對比增加了43%,另一組完全沒有增加。這表示,進步是來自電玩遊戲的訓練,而且這個進步的效果有長久性,可以維持數個月以上。我的實驗室也發現,電玩遊戲對大腦空間能力和類比能力有幫助。

⭐️孩子知道規範,就有安全感⭐️

這一類的研究很多,但基本上都是說可以玩、但要適時適量。

☘️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海克曼(James Heckman)的研究發現,決定一個11歲的孩子30歲時會不會有財務問題的因素是⭐️自制和自律⭐️;

⭐️影響一個孩子40歲時事業成功、婚姻幸福、生活滿意度高的因素也是自制和自律。

☘️父母可以替孩子挑好的遊戲,讓他在家裡玩,不要去網咖,以免交到壞朋友;週末時儘量安排跟電玩一樣吸引孩子的戶外活動,如露營、溯溪等,把孩子帶到野外活動。

⭐️紀律需要從小訓練,訓練的原則就是堅持,不能今天做這件事可以,明天卻不行

☘️孩子只要知道規範在哪裡,他會有安全感,因為在規範中他是自由的,不會動輒得咎。安全感是孩子成長過程穩定情緒的基石,父母可以一石二鳥,孩子既玩到了,也學會了紀律。

https://gfamily.cwgv.com.tw/content/index/8800

🍀說話是門藝術,如何说好话?好說话?话好说?  ☘️

☘️說話,歷來是重要的交流工具,會不會說話自然是件大事。 


☘️但現在不少人卻當作無關緊要的小節,說話氣沖氣粗而口滿,致使許多小事釀成大事和命案,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家庭的穩定。所以,當今的說話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。 

☘️好好說話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  
會說話得天下,不會說話,招人煩。說話,是你給人的第一印象。生活中有些人,其貌不揚。但一開口,就能讓人好感倍增,對其加分;也有些人,外表出眾。但一開口,聊不過三句便覺實在添堵,形象大打折扣。  

☘️好好說話真的很重要,讓別人願意聽你說話,樂於聽你說話,帶給別人舒適感和愉悅感,利人利己,何樂而不為呢


⭐️說話,要考慮對方的感受⭐️
 

其實對於說話,所有的方法技巧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點:懂得考慮對方感受。  

☘️最幼稚的說法就是「我就是這樣說話的,我性格就是這樣。」 


☘️想怎麼說話就怎麼說話的人最無知,莫把無理當直爽,這不是耿直,是對他人的不尊重,對自己的放任自流。  
☘️家庭並不是無堅不摧的,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,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。夫妻間相處,尊重比責怪重要。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,往往幸福感更強。 
☘️婚姻中的兩個人相伴多年以後,總會認為無需顧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。原本的關心,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。在一起時間久了,耐心被消磨,即使是出於好意,但說話時也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,只是一味的抱怨責怪,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,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和裂縫。 
☘️家庭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:越陌生,越禮貌客氣;越親密,越無所顧忌。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,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沖向家人。 

☘️如何说好话?好說话?话好说?  是一们重要的艺术☘️

☘️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☘️🍀 这是教育界最可怕的事!😅

☘️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☘️🍀 这是教育界最可怕的事!😅

引文https://open.toutiao.com/a6722242226937659918/?utm_campaign=open&utm_medium=webview&utm_source=huawei_llq_api&item_id=6722242226937659918&req_id=2019080711005801001405806901632B&dt=PCT-AL10&label=click_huawei_rec&a_t=3015737868581629430420563981fc53&gy=c35d28ebd0bba029102588b248cdbf1af8ae69cf759ca7acff2b11e78852b89fb23ab7b53a168e9a4422f87698e5bf91210f019c7022bfd2e848b92f78eb3b7e60a425d356d31bda43eb1b51f28d41567f1f9a7e12c3581b365591496abeee254d59e4969b9635d080c504bcd4e3914111bb001e710205edbc13d184258f090a&crypt=3338&appid=hwbrowser&ctype=news&from=timelin

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,最生动的教材,最崇高的职业素养,最美丽的人生习惯,最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,更是教育最靓丽的一道风景;

教师本是一个很执着的读书群体。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,很多教师变得眼中只有分数、只有成绩,而对于生命中的阅读却逐渐淡化了。

不少教师已完全远离阅读,这太危险了。

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,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,而其中最该读书的年轻教师,更成了一个疏于读书、荒于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群体。

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、缺乏智慧的教师,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,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。

教育最可怕的是: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

一个老师上课时,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的。

现在的很多老师要么不读书,要么只读教材和教参,不说阅读史,就连基本的阅读都没有,他们所上的课也就只能依葫芦画瓢,照本宣科,简单地灌输生硬的知识,肯定谈不上方法、技巧与课堂智慧,当然更达不到活泼生动、深入浅出、出神入化的境界!

一个真正的教师,一定是读书爱好者;一个优秀的教师,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。

有的教师即使读书,要么“盲读”,未从自身需求出发,而是漫无边际、茫无目标地人读亦读,盲目追潮;

要么“躁读”,读书心态浮躁,带着功利,为读而读,不能心存宁静,持之以恒;

教育最可怕的是: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

要么“浅读”,读书浮光掠影,浅尝辄止,蜻蜓点水,雨过地皮湿,而不求细读精读。

许多教师不读书,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工作太忙,根本没有时间读书。果真没有时间吗?

是否有时间,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把这件事情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。

如果教师认为读书重要,一定可以安排时间;

如果教师认为不重要,一定会找出很多借口,很多理由。

如果把读书作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来对待,我们会抽不出时间吗?

教育最可怕的是: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

人与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。

在课余时间,节假日,闲暇时候,旅途时光,等飞机、等火车的片刻,在晚上睡觉前,在早晨起来以后,甚至在喝茶的间隙,挤那么一点点时间读一点书,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事情,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。

还有一些教师不读书,原因是他们觉得书读了记不住。

但是,记不住难道就白读了吗?

读书就像吃饭,你不可能清清楚楚记得每顿饭吃了什么,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;

同样,你读的每本书也许也记不住,但你并没有白读,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!

对于真正读书的人,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,而对于不读书的人,不读书的原因是很多的,其实,这些的确都是不能称之为原因的原因。

教育最可怕的是: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

读书,能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,能使教师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,充满着创造的快乐。

教师作为“读书人”和“教书人”,始于读,发于思,成于行。

一个人会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,一群教师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,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老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,进而改变国家、民族的命运。

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,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。

同样的道理,有书香父母才会有书香子女和书香家庭。

❤️慢养❤️,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龙应台 ☘️让我们塑造未来 ☘️

引文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a1Dr5XRZfrXjxi5IqS2Jg

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,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,学会与人相处,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;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(对中国小学而言),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,但依然还是慢跑。

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,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。只有到了大学,真正成年了,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。

到了这个时候,终于有了竞争,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。

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